这是我出版的第二本作品集,与第一本书的出版相隔三年有余。
这本册子刊载的50余幅作品,是从我在这三年间创作的数百件作品中遴选出来、自认为可以入眼的一部分,它记录了我艺术风格的演变和艺术跋涉的履痕,也诠释体现了我的艺术观念和近些年的艺术思考。
我虽然毕业于专业的美术院系,与笔墨纸砚已经打了近30年的交道,却无缘做过一天的职业画家。我的职业是新闻,美术始终是我的业余,但我坚信作品水平的高低,未必与画家所拥有的创作时间的多少、身份的专业与否成正比。这种信念支撑着我数十年笔耕不辍且自信心未减。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双休日、在每天晚上等候审阅报纸清样的时候创作出来的。画是给人看的,质量才是硬道理,在作品面前,人们只会关心水平如何,而不大可能去理会作者专业与否身份如何,是忙中偷闲青灯孤影殚精竭虑还是闲云野鹤解衣盘礴一挥而就,一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吃鸡蛋者大可不必关心母鸡本身。
我曾经将自己嘲为游走于新闻与艺术之间的“两栖动物”,但这两者在我的生活中却无法真正对等。我首先是个新闻人,其次才是个画家。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看重、最满意、可视为第一作品的,是我倾注了大量心血、投入了全部激情、忧共乐、悲欢同、心相印、情相通的《大河报》。经过八年多的打拼,这份报纸发行量已经超过80万份并成为全球日报发行百强。这是我的一张大画。新闻是一方热土,她使我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比其他的艺术家有更多的体味,对于一个以写实为手段以表现人物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画家来讲,这可称得上是“天赐之便”。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的人物画原有的记录时代助教化成人伦的社会功能大大减弱,而更多的是用以自娱和娱人的审美功能。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讲,如果说新闻是“兼济天下”,而绘画则更多的是个体的自我的“独善其身”。业余画家的特殊身份背景,使我既免专业画家为主题性创作为参加美展为业内承认为青史留名为开宗立派的功名之累,又无职业画家为生计谋稻粱的饭碗之虞,这种非功利超功利的艺术取向在当下几近奢侈,它使我在展纸泼墨时少了几许世俗的量度,多了几分洒脱的自在。尽管我的作品以“实”见长,表面上似乎看不出多少洒脱,但那是我将绘画当一种劳作而非“墨戏”来对待而形成的风格所致,这种非功利的艺术劳作所予我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实非亲历亲为者难以体味。
回想当年,家父之所以极力支持我学画,就是因为他坚信“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训,坚信画画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技术或称手艺。他对艺术的这种农民式的理解虽然偏颇却也部分道出了艺术的本质。现在我拥有的这门手艺不仅使我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劳动和技术含量而不致欺世,而且让我在从事新闻或管理工作的时候因有手艺保底而心平气和,平添了几许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大度从容。我从不为自己如此形而下的艺术观念感到羞愧,相反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愈加坚信不移,由此我几十年如一日地将画速写当手艺来练。我以为既然大家皆知艺术大师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可能产生一个或数个,而且是可遇不可求,那么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先从手艺人画匠做起,至少可以掌握一门手艺,避免志大才疏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古往今来,但凡能够称得上大师的艺术家,其必有一门绝技在身。绝技加思想,方可成大师。我自忖与大师无缘,今生能做一报人加画匠足矣。
走笔至此,心中再次充溢着感念之情。以我的才情与勤奋,社会对我的回馈远远大于我的付出。我感谢社会,感谢时代,感谢成就了《大河报》的数以千万计的读者和八年来与我风雨同舟的《大河报》全体同仁,感谢关注喜爱我的作品的书画爱好者们。我感谢早逝的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驻马店一中的鲁竹溪老师,河南大学的丁中一、王威、韩野、邱光正等教授在我美术道路上对我的扶掖与教诲。感谢著名学者、作家、评论家孙荪先生为画册拨冗撰序,著名装帧艺术家刘钊先生为画册设计包装,我的朋友新海岸老总弓胜元先生的策划。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周季秋和女儿马尧,没有她们的生活照顾、情感温暖和精神支持,我今天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尽管这一切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马国强
2003年10月2日 于郑州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